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青年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培育,5月22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贺宇、朱瑞纳两位教师带领38名学生前往西安大华1935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走进历史:从工业遗存感悟奋斗初心
大华1935博物馆的前身长安大华纱厂,是西北近代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实业报国记忆。馆内陈列的老式纺织机、抗战时期的布匹样本等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纱厂在民族危亡之际保障军需,在新中国建设中贡献力量的历程。当同学们看到日军轰炸遗址上的斑驳裂痕时,纷纷感慨万千,深刻领悟到“自强方能立世”的道理,课本中“实业救国”的理念也变得鲜活起来。

沉浸课堂:在场景中对话红色精神
在博物馆苏式厂房前,两位老师以“如何守护民族工业命脉”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情景式研讨。同学们分组热烈讨论,结合护厂历史,提出利用纺织机噪音掩护设备转移、创新活化工业遗产等许创意方案。朱老师适时融入“守正创新”等理论,引导学生从历史场景中领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这种互动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体悟:用脚步丈量历史与未来
活动期间,同学们从多个角度解读历史,通过纱厂女工的奋斗故事感受女性力量,从工业转型案例思考专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在“时空对话墙”环节,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悟,“用知识编织强国梦”“铭记平凡人的坚守”等话语,展现了当代青年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担当。同学们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参观结束,师生们围绕实践收获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家国情怀体现在每一位奋斗者的坚守中。贺宇总结道:“红色基因是危机中的逆行、平凡中的担当,更是青年接续奋斗的精密码。”活动最后,全体师生面向党旗庄严宣誓,“以青春之名,护山河长青” 的誓言在百年厂房的余晖中久久回荡。
此次活动将思政课堂从校内延伸至校外,通过实地参观、互动研讨与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刻理解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图/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