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非遗路,知传承新
——人文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文化实践调研系列活动第三站走进国家级非遗西安鼓乐

2025-07-07

7月5日晚,人文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行非遗路,知传承新”文化实践调研团队第三站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何家营传习所。传媒系主任薛倩带领师生团队,在暮色中聆听穿越千年的盛唐遗音,探索传统音乐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表达。

19时许,调研团队抵达有着“活化石”之称的何家营鼓乐社。在社长郑亚福的带领下,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非遗乐队的排练过程。笙、管、笛、鼓等传统乐器交相辉映,唐宋宫廷曲牌悠扬响起,让在场众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千年古乐的魅力。随后,团队参观了西安鼓乐何家营博物馆,深入了解这一世界级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保护现状。

参观过程中,双方就非遗数字化保护展开深入交流。郑亚福表示,长安鼓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源于唐代燕乐,历经宋、元、明、清的演变,至今已流传1300余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目前,团队老艺人减少,年轻人兴趣不足,部分曲目濒临失传,西安鼓乐需要年轻一代用新的方式传播。薛倩表示,将发挥新媒体专业优势,通过短视频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帮助古老音乐焕发新生。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签订教学基地框架协议,未来在数字影像记录、线上传播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作为“行非遗路,知传承新”系列活动的第三站,此次调研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非遗文化的宝贵机会,更搭建了高校与非遗传承机构合作的桥梁。未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通过短视频、VR/AR等创新形式,助力西安鼓乐的数字化保存与活态传播。同时,还将持续探索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达方式,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让千年盛唐遗音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文  人文艺术学院